西周,属谭国。周庄王十三年,属齐国泺邑。
战国,改称为齐国历下邑,属历下邑。
秦,公元前 221 年,秦灭齐为郡,属齐郡 ;后济北郡从齐郡析出,属济北郡历下邑。
西汉,高帝六年(公元前 201 年),博阳郡从济北郡析出,后徙治于东平陵县(今章丘市龙山北);以其地于济水之南,改称为济南郡 ;
文帝十五年(公元前 164 年),改置济南国 ;景帝三年(公元前 154 年),济南王伏诛,济南国除为郡。景帝四年(公元前 153 年),始设历城县,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。
东汉,建武十五年(39 年),复置济南国,属济南国历城县。
三国,属魏国青州安平郡历城县,又属青州济南国历城县。魏黄初元年(220 年),国除为郡。正始七年(246 年),置济南国。263 年,魏灭蜀,“徙其豪将家于济河北,故改为济岷郡”《晋书·志第五·地理下》。后郡名自然消亡,今辖区黄河北地区属此郡。
西晋,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 年),济南国除为郡,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。
十六国后燕,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。
南朝宋,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。
北魏,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。
隋,开皇三年(583 年),济南郡除为州,改为齐州,属齐州历城县。大业三年(607 年)复改州为郡,称齐郡,属齐郡历城县。
唐初,沿隋置。贞观元年(627 年),分天下为十道,属河南道齐州历城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齐州为临淄郡 ;天宝五年(746 年)复为济南郡 ;乾元元年(758 年)又称齐州。唐昭宗乾宁二年(895 年)朱温据齐州。
五代,沿唐置。天佑四年(907年),朱温称帝,国号梁。梁时因避朱温之父的名讳,历城县曾一度改为历山县。至后唐复称为历城县。
宋初,改道为路。至道三年(997 年)分天下为十五路,属京东路齐州历城县。熙宁七年(1074 年),将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,属京东西路齐州历城。元丰元年(1078 年),又将齐州划属京东东路,属京东东路齐州历城。政和六年(1116 年),齐州升为府,属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。
金,天会六年(1128 年)至崇庆二年(1213年),属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。天会八年(1130年),刘豫改济南府为兴平郡,属伪齐兴平郡历城县。天会十五年(1137 年),齐政权废,济南府直属尚书省。
元初,属中书省直辖的济南路总管府历城县;元末,属山东行中书省济南路总管府历城县。
明,洪武元年(1368 年),改山东行中书省济南路为济南府,属济南府历城县。崇祯十二年(1639 年),清军据济南,清统一后,设山东省。
清,属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。
民国初,废府州而存县设道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山东省废府改道,属山东省岱北道历城县。民国三年(1914 年),岱北道更名为济南道,属山东省济南道历城县。民国十六年(1927 年),废道存县,属山东省历城县。
1929年 7月 1日,据国民政府市组织法规定,将济南设为市,成立济南市;辖区制锦市、北坦、纬北路、官扎营、宝华街、堤口路、工人新村、天桥东街、北泺口、北园西部等地区由历城县析出划归济南市,其他地区仍属历城县,历城县仍属山东省。
1930 年,济南市划分为 10 个区,今境域城区部分属第四、五、六、八、九、十区分辖。日本侵占时期,济南划分为 11 个区,今境域城区部分属城外西区、商埠东区、商埠中区、西乡区、北乡区、东乡区分辖。1945 年日本投降后,济南市设 11 个区,今境域城区部分属第四、五、六、八、十、十一区分辖。
1948 年 9 月 21 日,中共华东局接管济南,成立济南特别市军管会;24 日,济南解放;29 日,济南特别市委、市政府成立。1949 年 5 月 22 日,济南特别市改为济南市。其间,区划未变。
1951 年 1 月 5 日,济南市划分为 6 个市区、5 个郊区、2 个直辖乡(镇),今境域城区部分分属第三区、第四区、郊一区、郊二区、郊三区、郊四区和泺口镇辖领。
1955 年 9 月 8 日,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,调整济南市区划并变更区名,第四区改称为天桥区。
1966 年 9 月 5 日,天桥区改称为向阳区。
1973 年 7 月 1 日,复称为天桥区,隶属济南市。